王怀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王怀仁

George E. Metcalf
出生1879年3月3日
英国英国伯明翰
逝世1956年1月15日(1956歲—01—15)(76歲)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墨尔本
国籍 英国
职业传教士
知名于柏格理苗文翻译了《圣经·新约》
创制了柏格理傈僳文
知名作品柏格理苗文《圣经·新约》
配偶伊丽莎白·玛丽·唐纳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
儿女史蒂芬·阿诺德·梅特卡夫Stephen Arnold Metcalf
露丝·梅特卡夫(Ruth Metcalf
父母塞缪尔·梅特卡夫(Samuel Metcalf
爱玛·梅特卡夫(Emma Metcalf

王怀仁(英語:George E. Metcalf,1879年3月3日—1956年1月15日),1906年被中國內地會派往中国云南传教的英国籍新教传教士。他用柏格理苗文翻译了《圣经·新约》,并创制了柏格理傈僳文(框格式傈僳文)。[1]

生平经历

[编辑]

在英期间

[编辑]

王怀仁于1879年3月3日生在英国伯明翰沃什顿巷(Warstone Lane),是家中第三子,父母是塞缪尔·梅特卡夫(Samuel Metcalf)和爱玛·梅特卡夫(Emma Metcalf)。王怀仁曾当过裁缝学徒,在牛津开过一家裁缝店。青年时受牧师卢克·怀斯曼Revd Dr Luke Wiseman)布道的影响而入教,并成为了一名牧师。[2]

来华期间

[编辑]

於1906年,王怀仁于加入内地会,并被派往中国传教。[3]10月23日,他抵达上海,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中文培训後,长途跋涉前往云南,途中会见了在洒普山部落布道的郭秀峰Arthur G. Nicholls)和在撒营盘布道的张尔昌Gladstone Porteous),还用柏格理苗文翻译了部分《圣经·新约》。[4]王怀仁最後落足于滔谷(Taogu)的东傈僳族部落,在该地创办了基督教堂和圣经学院。[5]

於1921年,王怀仁与伊丽莎白·玛丽·唐纳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1891年1月19日-1966年8月25日)女士成婚。伊丽莎白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也是一名传教士,于1917年11月28日来华。[6]王怀仁与伊丽莎白後來育有一儿一女,女兒名叫露丝·梅特卡夫(Ruth Metcalf,1924年6月24日-2010年1月18日),兒子名叫史蒂芬·阿诺德·梅特卡夫Stephen Arnold Metcalf,1927年10月23日-)。[7]後來,露丝和史蒂芬被送往山东烟台的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s,又名中国内地会学校)接受教育,完成學業後,兩人都加入了原為内地会的海外基督使团。露丝被派往泰国传教,史蒂芬則被派往日本。[8][2]

王怀仁在华期间,还教过一位名叫王志明的苗族学生。[9]王志明,云南武定县長沖人,於1913年到1924年期間在武定大阱和灑普山的教會學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他从事传教工作,並於1940年起擔任滇北地區內地會灑普山總堂的傳道員。王志明公開反对驱逐外国人、批斗地主等中共政府主持的行动,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中共政府逮捕并判死刑,于1973年12月29日执行枪决。[10]於1998年,英女王公布的《20世紀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名单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雕像亦被刻在伦敦西敏寺西门上,成為了西敏寺纪念的唯一一位中国人。[11]

迁澳期间

[编辑]

於1951年,中国共产党政府驱逐包括在华传教士在內的外國人。王怀仁与伊丽莎白因此被迫跟随大批传教士离开中国,後定居澳大利亚。於1956年1月15日,王怀仁在墨尔本辞世。於1966年8月25日,伊丽莎白也在墨尔本辞世。[7]

主要成就

[编辑]

翻译苗文版圣经

[编辑]

王怀仁在云南期间就开始使用柏格理苗文翻译《圣经·新约》,完成後,手抄副本一份留在东傈僳教堂(Eastern Lisu Church),而正本則带往香港。[12]可惜的是,留在东傈僳教堂的一份在文革期间被毁。[13]1999年,王怀仁的女儿露丝又将一本副本赠予云南武定县宗教事务所。[14]

香港圣经公会的帮助下,王怀仁用东傈僳文写成的《圣经·新约》也在1995年出版。[15]

创建柏格理傈僳文

[编辑]

王怀仁参考了柏格理石門坎传教期间创制的滇东北老苗文(又叫柏格理苗文),创制了适合东傈僳族语言的框格式傈僳文(因为其与柏格理苗文的联系,也称为柏格理傈僳文)。[1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roomhall, Marshall. The Bible in China. Oxford: Monarch Publications. 1934. 
  2. ^ 2.0 2.1 Clements, Ronald. In Japan the Crickets Cry. Oxford: Monarch Publications. 2010. 
  3. ^ LISU COLLOQUIAL Pollard's Script 1912 Matthew. Revs. AG Nicholls and George E. Metcalf. B&FBS 1915 Luke. Revs. AG Nicholls, and EE Metcalf. B&FBS
  4. ^ [LAKA COLLOQUIAL Samuel Pollard's Script 1912 Mark. Revs. Arthur G. Nicholls and Gladstone Porteous. B&FBS]
  5. ^ Gladstone Porteous - Pipl Directory
  6. ^ Magnusson, Sally. The Flying Scotsman, A Biography. New York, NY, USA: Quartet Books. 1981: 150. .
  7. ^ 7.0 7.1 Burnton, Simon. 50 stunning Olympic moments: No8 Eric Liddell's 400 metres win, 1924. The Guardian. 4 January 2012. 
  8. ^ Watman, Mel. All-Time Greats of British Athletics.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SportsBooks Ltd. 2006: 17. 
  9. ^ John C. England Asian Christian Theologies: Northeast Asia 2004 "Wang Zhiming (1907-1973)
  10. ^ Joakim Enwall A myth become reality: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written language 1995 - 241 "
  11. ^ 王志明-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12. ^ John R. Hykes Translations of the scriptures into the languages of China and her dependencies 1916
  13. ^ Bible Commentaries Online - Bible Research.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6). 
  14. ^ Going the Distance - American Bible Society Record ONLINE - News.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15. ^ Bible translations into the languages of China.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16. ^ 邓章应. 传教士所创民族民字概说.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3). 

參考書目

[编辑]